当前位置:好文诗网_古诗文大全鉴赏>>>在线对联大全>>>对联故事

对联课堂之平仄的宽严与禁忌

  傻笑的达芬奇:到目前为止,我们的对联课堂已经是第三讲了,老傻希望通过掌握对联知识,对大家今后写古诗歌能有所帮助。在上两次的课堂上,有许多好友的执着都让傻哥感动。希望大家能够接着努力,直到真正掌握了对联写作技巧为止,早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。本文也是基本取自网络,特此说明。

  ○代表平声,●代表仄声,⊙代表可平可仄。

  一、三个关键部位从严

  1、上、下联的最后一个字

  上、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。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“仄”声字,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“增”声字,也就是仄起平收。例:

  西望瑶池降王母(仄)

  ○●○○●○●

  东来紫气满函关(平)

  ○○●●●○○

  ——李鸿章

  比较我们在第二讲讲的七言对联的联谱“●●○○○●● ○○●●●○○”,我们可以看出来,上联并不符合要求,到是下联合规合矩。但是,用一、1、的要求来看,它也是符合要求的对联,因为它满足了上联用仄声结尾,下联用平声结尾的基本要求。

  2、词组的最后一个字

  词组是中国文字,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。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,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。例:

  书山有路勤为径

  ○○●●○○●

  学海无涯苦作舟

  ○●○○●●○

  这一副对联也基本满足七言对联图谱的第二式“⊙○⊙●○○● ⊙●○○●●○”。

  在这一副对联里,上联的词组是:书山、有路、为径;下联的词组是:学海、无涯、作舟。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,就是要求山和海、路和涯、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。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,必须是上仄下平外,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,看,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。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,其他的字可平可仄,请看书和学、有和无、为和作,有的是平对平,有的是平对仄。

  3、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

 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,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,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。举一个短点的长联,例如:

  仗剑从云作干城 忠心不易 军声在淮海 遗爱在江南 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山河 永离赤县

  ●●○○●○○ ○○●● ○○●○● ○●●○○ ●●●○○ ○●●●○○ ●○●●

  挥戈抗日接尊俎 豪气犹存 无愧于平生 有功于天下 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 遍树红旗

  ○○●●○○● ○●○○ ○●○○○ ●○○○● ●○○○● ○●○○●● ●●○○

  从上面不长的长联中,可以看出,长联中应该遵循一、1,一、2的要求。特别是结尾和词组第二字,更应如此。

  综上所述,归纳到一点,就是在节奏点上,平仄一定要严。

  二、对联中可以适当放宽的地方

  1、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

  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,如能做到这一点,当然是好的,但应当放宽。也就是说,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,可严可宽。这是因为:

  (1)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,占了很大的比重,它以精练的文字、丰富的内涵,在各种文学作品中,特别引入注目,对联也不例外。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,有相当的成语词组,自身没有交替。例如:黔驴技穷、貌合神离、愚公移山、登峰造极、力争上游、精打细算、群策群力等等,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,总不能把这么多、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?

  (2)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。如同其他事物一样,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,一大批新的、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,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。如:五讲四美、精神文明、讲政治、讲正气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发展是硬道理、实践检验真理等等。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,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。真是这样的话,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、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,缺乏时代气息,毫无生命力。

  2、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,也可放宽

  所谓“三连平或三连仄”是指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,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。如“缘深因厚坐莲台”,若将“坐”改为“登”,就成了三平尾。又如“依法修行能入道”,若将“能”改为“可”就成了三仄尾。三平尾或三仄尾,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,三平尾或者三仄尾都在读音显得过于平淡,因此,平时我们在写时应该尽量避免,但有时三平尾或者三仄尾又是难以避免的,这是因为:有一些专用词组,像祁连山、意大利、俄罗斯、新加坡、土库曼等,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,就成了三连平,或三连仄,如不放宽,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? 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、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,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,最后用上了“跨世纪”、“迎千年”三字,也都是三平尾或三仄尾,因此,这一类特定词组应该适当放宽。

  3、一些趣联、游戏联可以放宽

  这方面的对联,在许多情况下,是即兴而作。过于苛求,就无趣、无戏可言。 例如:

  坐 请坐 请上坐

  ● ●● ●●●

  茶 喝茶 请喝茶

  ○ ○○ ●○○

  山好好 水好好 入亭一笑无烦恼

  ○●● ●●● ●○○●○○●

  来匆匆 去匆匆 饮茶几杯各西东

  ○○○ ●○○ ●○●○●○○

  为名忙 为利忙 忙里偷闲 喝杯茶去

  ●○○ ●●○ ○●○○ ○○○●

  劳心苦 劳力苦 苦中作乐 拿壶酒来

  ○○● ○○● ●○●● ○○●○

  从这些趣联的例子中,可以看出,在写趣联时,仍然应该尊从一、1、2的原则,如果是比较长的联,还要遵从一、3的原则。

  4、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

  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,既奇特又贴切,是公认的雅俗共赏、妙趣横生的佳联,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:

  计利当计天下利

  ●●○●○●●

  求名应求万世名

  ○○○○●●○

  —于右任

  (此联的下联中,连着四平韵,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明显有差距,但是……)

  板凳要坐十年冷

  ●●●●○○●

  文章不写一句空

  ○○●●○●○

  —范文澜

 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,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,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。可见,在自身交替方面,事实已经放宽,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?

  三、关于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

  关于平仄问题,有一种流行的提法,那就是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,总的来说,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,但不够确切,也就是说,有的适用,有的不适用。例如:

  松竹梅岁寒三友

  ○○○●○○●

  桃李杏春暖一家

  ○●●○●○○

  这副对联是三、二、二结构,按节奏点要求,上联的“梅、寒”和下联的“杏、暖”,是在第三位置上,一定要平仄相对,而第二、四、六位置上的字,因不在节奏点上,则可平可仄,这就不符合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的要求。又如:

  不信美人终薄命

  ○●●○○○●

  古来侠女出风尘

  ●○○●○○○

  —蔡锷

  这副对联是二、二、三(一、二)结构,按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的要求,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、四、六位置上的字,除二、四位置上的字,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,是节奏点,平仄应相对外,第六个字“薄”与“风”,因不是节奏点,就没有平仄相对,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。

  当然,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有的时候又适用,例如:

  又是一年芳草绿

  ●●○○○●●

  依然十里杏花红

  ○○○●●○○

  这副对联是二、二、三(二、一)结构,词组最后一个字,上联的“是、年、草”和下联的“然、里、花”,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。符合“二、四、六”分明的要求。

 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,我们不必简单地强调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为好。

  四、对联的禁忌

  1、忌同声落脚

 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。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,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,严格说,可以马蹄韵为规则。

  所谓马蹄韵,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,后脚踏着前脚印走。其平仄格式为:○●●○○仄(仄平……),或●○○●●○(平仄……)。但是,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,考虑到对联“联无定句,句无定字”的特点,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,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“忌同声落脚”为规则。准确一点说,此规则有两点要求:

  (1)、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,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。

  (2)、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,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(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)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。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,运用上灵活多变,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,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。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,按“马蹄韵”的规则,只有●●○○●、●○○○●(中间分语段时)两种正格,另有●○○●●一种变格,共三种格式。按“忌同声落脚”的规则,那么,●●○○●、●○○○●(中间分语段时)、●○○●●、●●○●●、●○●○●、●●●○●、○○○●●、○○●○●、○●●○●、○●○○●、○●○●●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,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。

  2、忌同声收尾

 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。准确一点说,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:

  (1)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、分句多少,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,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;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。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,下联仄声收尾。

  (2)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,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。

  3、忌孤平或孤仄

 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,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,或只有一个仄声字。如:“万事俱如意(●●●○●)”,即是孤平;又如:“菩提当下圆成(○○○●○○)”,即是孤仄。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,从联律来说,“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,若只有一个平声,就犯孤平”,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;反之,则犯孤仄。

  4、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

 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,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,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。如“世事纷纷(●●○○)”对“红尘滚滚(○○●●)”,其中,“纷纷”对“滚滚”,就是叠字相对;又如:

  修道是修心 心空即是涅盘岸

  ○●●○○ ○○●●●○●

  见因如见果 果苦莫如地狱人

  ●○○●● ●●●○●●○

  其中,“修”对“见”、“是”对“如”、“心”对“果”,就是重字相对。但是,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。同位重字,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,如“法界”对“世界”、“成道”对“成魔”。

  但有些虚词(之乎也者而矣哉,等等)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,如:

  漏网之鱼 世间时有

  ●○○○ ●○○●

  脱天之鸟 宇内尚无

  ○○○● ●●●○

  异位重字,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。如:

  业流不住勿贪境

  ●○●●●○●

  命运相同莫恨人

  ●●○○●●○

  若将下联的“莫”改为“不”,就与上联的“不”字异位重字。

 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。不过,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,如:

  本无月缺月圆 它随顺你

  ●○●○●○ ○○●●

  虽有花开花落 你任由它

  ○●○○○● ●●○○

  联中的“它”对“你”,就是异位互重。

  5、忌同义相对

  同义相对,又称为合掌。所谓忌同义相对,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,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。如“旭日”对“朝阳”、“史册”对“汗青”、“神州千古秀”对“赤县万年春”等,就属合掌。当然,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(尤其是虚词)的合掌,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,无伤大雅。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,也未尝不可。

  五、归纳与总结

  1、在对联中,越短的对联来,平仄要求越严格。对于长联,可适当在符合其它基本要求的情况下,适当放宽要求。但长联忌用在每个分句同声收尾。如果长联超过了四句,不能连着三个分句同声收尾。

  2、无论是否是长联,在上联的结尾一个字应该是仄声,下联的结尾一个字应该是平声。这也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(傻哥以前写对联时就是遵从这一原则,但是,仅仅这一要求,显得过宽了)。

  3、词组的最后一个字要严格遵从要求,上联的如果是平,下联对应处一定要用仄,反之亦然。

  4、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从严要具体分析。如果在一三五上正好出现了词组的词尾,或者正好有关键字(往往是动词,偶尔也许是形容词),一三五也应该从严掌握平仄。

  5、除此之外,对联还有许多禁忌。在对联中切忌出现孤平或者孤仄;除了之乎者也一类的虚词,上下联忌出现重字;另外,对联的上下联还忌同义词组相对。

  大家如果有兴趣,可以背诵下面这个对联歌诀。

  上下联句须相同

  字词失对理不通

  联句有机成一体

  最忌孤立各西东

  杂乱冗长生大错

  意象完美见句工

  节奏轻重分扬抑

  一吟三叹韵无穷

  至此,对联讲座的理论部分就结束了,后面老傻将分几次给出《声律启蒙》、《笠翁对韵》和《训蒙骈句》,敬请关注。

  六、作业

  作业中的上联都是古人的上联,但大家不要去网上搜索。傻哥与大家一起做这些作业,这叫有难同当,嘎嘎!需要说明的是:今天作业的平仄咱们可以适当放宽,不过,不能违反上述的原则和禁忌。

  晴川历历汉阳树

  ○○●●●○●

  下联的平仄可用:⊙●○○⊙●○(为何如此,大家可以根据文中的原则自行思考)

  四壁山峰淡淡浓浓图画

  ●●○○●●○○○●

  下联的平仄可用:⊙○⊙●○○●●⊙○

  竹雨松风琴韵

  ○●○○○●

  下联的平仄可用:⊙○⊙●⊙○

  茶亦醉人何必酒

  ○●●○○●●

  下联的平仄可用:⊙○⊙○●○○(这个图形很怪,两个⊙中不能都是平声,为什么大家自己想。)

 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  老傻先把原来的下联登出来,然后按好友回答的顺序把大家的作业挂起来。

  晴川历历汉阳树

  芳草萋萋鹦鹉洲

  四壁山峰淡淡浓浓图画

  一天星斗圈圈点点文章

  竹雨松风琴韵

  茶烟梧月书声

  茶亦醉人何必酒

  书能香我无须花